最新发布
 
·那一面永远飘扬在岩广公路的彩...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永安...
·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记浏阳...
 
首页 > 先进典型
 
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记浏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退休老乡干部朱自明同志捐资助学先进事迹
【字体: 】【2009-07-24】 【作者/来源 研究室】 【阅读:次】 【关 闭

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

——记浏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退休老乡干部朱自明同志捐资助学先进事迹

    朱自明同志是浏阳市张坊镇人,1938年5月出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工作,从一名粮管站职工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曾任张坊乡经委副主任、管委会副主任、小河乡副乡长、凤溪乡人大主席。朱自明同志扎根农村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拥护。从1983年开始,历时26年,把自己近15万元工资全部用于捐资助学、建校修路上,多次被评为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十佳感动张坊人物”。

   正如曾经得到过朱自明资助的张继莲所说:“在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里,像朱老先生这样甘于平淡,一心为他人、为社会的人实在太少了。朱老先生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无私奉献  助学26年资助58人花去近15万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分管教育工作多年的朱自明深知教育的重要,他理解一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的痛苦和无奈。26年来,朱自明用于助学的钱达145700多元,资助学生58人。翁开明是朱自明的第一批资助的学生中的一个。那还是1983年,在张坊担任乡镇干部的朱自明分管文教卫工作,他从工资中拿出200元为当地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了奖学金。而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仅有40元。“为了扶贫助学,节省每壹分钱”,一张这样用毛笔书写的条幅贴在朱自明卧室门边,这张条幅是朱自明1982年10月1日书写的。20多年来,虽然条幅纸张的红色底子已经褪色,但它仍然原地不动地贴在其最初位置。“看到它,我内心就有一份责任,这也是我最初助学时发下的誓言。”朱自明说。“普九”刚刚开始时,调到小河工作的朱自明,觉得让孩子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重要,从此他每年捐出一半工资,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随着工资的提高,朱自明每年资助的金额也在增加,从500元达到3300元,一直到1998年他退休,从没有间断过。退休之后,儿女们也各自成家立业了,没有了什么负担,朱自明干脆捐出了每年的全部工资。现在每个月的1890元退休工资, 全部送到了贫困学生手中。26年来,他共捐资145700多元,在他资助的58人中,有14人考上了大学,有两人正在读研。

    现在长沙工作的朱学明,最动情的记忆是小时候到朱老家量米度饥荒的事。“读书时我虽然成绩很好,但家里很困难,眼看就读不起了。朱老的女儿比我低一个年级,回家就把我的情况跟朱老说了。第二天朱老就步行十几里山路到了学校,后来又去我家看了,从此便开始资助我。朱老对我很好,不但给我缴学费,给我买课外书,还叮嘱我要是家里没吃的了,就去他家量米。有一天家里真的什么吃的都没了,我就找到他家,当时他在乡政府上班,只有黄阿姨在家。我不好意思说,只盯着墙上看。黄姨知道我是受助学生后,就说老朱交代过了的,你去量就是……”

    朱自明资助当地不少学生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詹秀明就是第一批资助对象中的一名。“要不是朱老资助了我三千元,我恐怕连初中的门都进不了。朱老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对我很关心。那时候我患有眼疾,朱老带我去官渡医院找卜继普医生治,一连去了四次,终于把我的眼睛治好了。那时候我家里很穷,连来往的路费都是他出的!”

    坚守清贫  拾荒解决家庭生活开支

    从张坊镇茶林村洪屋组到张坊集镇,朱自明每天都要走上一圈,一路上看见有可以回收的破烂,朱自明都捡起来带回家,靠着拾荒,每年朱自明可以获得千来元收入。“今年卖了三次废品了,收入600多元。”翻开自己的记账本,朱自明很得意,“一个月卖一次,一年收入一般有一千多,够我和老伴生活了”。

    助学毫无保留,但朱自明自己的生活却是简单的俭朴。几十年来,朱自明都有记账的习惯。翻看他家的账簿,关于上个月的开支有这些:电视收视费10元、电费5元、座机电话费25元……算起来总共不到100元。

   其实朱自明还有一件“宝贝”,那是1978年他大儿子从部队转业回来时带回来的一双旧棉鞋,已经穿了30年了。“这鞋子质量真的好,今年下那么大的雪,那么冷的天,我穿着出去都还是那样暖和。”

   没有洗衣机、冰箱,也从来没有用过手机,30年来家里没添过什么家具,15年来朱自明没有穿过新衣服,最新的衣服是1993年时做的一件西装。“那时流行西装,我也在浏阳做了一件,不记得花了几十元了。”现在逢年过节或者要出远门,朱自明才很舍不得地穿一次。朱自明说,每次穿了出去回来后,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西装悬挂起来,再在外面套上一个塑料袋子防尘。

   1997年,朱自明最小的儿子决定建新房子,儿媳想要朱自明支持一下,就对朱自明说:“爸爸,你在乡上当领导,在外面熟,帮我们去买点钢筋水泥来吧。”朱自明明白儿媳的意思,满口答应道:“好啊,你们列个清单出来,拿钱来我帮你们去买!”结果忙是帮了,但还是儿子儿媳自掏腰包。

   朱老的大儿媳开了个服装店,经常送新衣服给朱老,但朱老每一次都退回店中让儿媳卖钱。大儿媳就有意见了,说:“我卖衣服,公公就穿旧衣服,我都不好意思。”但对坚持勤俭的朱老,儿女们也没办法。

    上个月底,儿女们张罗给朱老七十大寿摆几桌,给朱老买来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朱老又准备按“老规矩”办。儿女们“发脾气”了:“做寿也穿成这样,我们都做人不起啊!”坚决要朱老收下,朱老只好穿上了15年来的第一件新衣服。

    不图回报  要求受助学生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后,给朱自明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看到同学们穿着运动服、运动鞋在操场上活动,而他自己只能打着赤脚,很是羡慕。朱自明明白这个学生的意思,从刚领到的40元工资中,拿出15元寄给了这名学生。收到钱后,这名学生马上回信表达谢意,这封信朱自明没有保存下来:“我不是要他们记住我,没必要嘛!”

    现在正在读研的黄春根对朱自明满怀感激之情,如果不是朱自明的慷慨相助,他恐怕连高中都不能读完了。2003年下半年,学习成绩很好的黄春根就要升入高三了,但贫困的家庭实在供不起。黄春根的初中校长与朱自明谈起此事,说黄春根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父亲腿脚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如果不能参加高考实在太可惜了。

    朱自明二话没说,当即拿出两千多元送到了黄家。第二年高考前夕,朱自明来到三中看望黄春根,又给他送去了两千多元和两盒补品,嘱咐黄春根沉着应考。黄春根说希望能考取军校,那读大学就可以省下不少学费。幸运的是他心想事成,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跑到朱自明家,告诉朱自明,他终于考上了合肥炮兵学院!

    家住高坪镇石湾村的邹武现在正在广州实习,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非常感激朱自明:“如果不是朱爷爷在我读高三时资助我5000元,我连大学的门都进不了。”对于贫困学生的求助,朱自明几乎是“有求必应”,但受助是有条件的。他每次都特别交代受助学生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作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如果有受助学生或者家长到他家表示感谢,朱自明都会坚决拒绝。

    1995年到2002年,现是云南大学研究生的张继莲得到过朱老总共3934元资助。张继莲说,朱老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不要虚名,不求回报,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要还朱老资助给我的钱,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我支持你,帮助你,不是要你回报,只要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着你有出息也就高兴啦!”

    朱自明今年有个计划,就是资助小河乡的10名贫困学生。“我祖上三代没有进过学堂门,我自己也只读了四年半书,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为社会作点贡献。”质朴的朱自明,说出了自己质朴的心愿,也正是这个心愿,支撑着他26年连续的助学,哪怕自己要去拾荒,他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朱自明的妻子黄彩莲今年68岁,17岁嫁给朱自明后,家里的大小事情几乎全归她管。“几个孩子上学,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是我在搞,他从来都不过问”。1983年,丈夫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黄彩莲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家收入的一半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而家里的4个孩子也正是上学年纪,自家孩子读书的钱、全家人的生活费,就靠着朱自明工资的一半来维持。黄彩莲不止一次埋怨过丈夫。

    1998年朱自明正式退休后,决定把全部退休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则每天出去捡垃圾卖给废品站来维持生活基本开销,“当时我是不同意的,但是他太倔了,也拿他没有办法”。现在,黄彩莲也理解丈夫的举动了,“我们俩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喜欢读书的人”。

    回报社会  受助学生接过助学爱心棒

    在朱老的资助下,邹武终于读完了大学,现在在广东某地工作。“他是我最感激的人,也是我最尊重的人,我觉得朱伯伯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爱心,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私,什么叫人生意义。我觉得他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

   现在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工作的翁开明,是朱自明的第一批资助的学生中的一个。“这么多年来,我的内心里对朱老一直充满感激,也一直被朱老爱心力量感召着。”在朱老无私大爱的影响下,翁开明等人早就接过了爱心接力棒。目前他和朋友正资助着张坊中学的18名贫困学生,“我们要一直资助他们大学毕业!”

   朱学明认为,感谢朱自明的最好办法,除了做到朱自明要求的“三要”外,就是好好弘扬他的精神,传承他的善举。朱学明表示,他也将像翁开明一样,接过朱自明的爱心接力棒,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列。

   朱自明继续着他爱心助学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爱心也在传递。接受过资助的学生正延续着他的助学之路,一个规模更大的助学行动在悄然进行着。

上一篇: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永安镇原农技站站长王汉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浏阳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浏阳市行政中心 联系电话:0731-82875800 83630123 联系邮箱:lydj@lyd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