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那一面永远飘扬在岩广公路的彩...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永安...
·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记浏阳...
 
首页 > 先进典型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永安镇原农技站站长王汉清
【字体: 】【2009-11-23】 【作者/来源 研究室】 【阅读:次】 【关 闭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永安镇原农技站站长王汉清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这是社会一度对他们的描述。他们是当代中国基层一个不可或缺但又那般平凡的人群。他们就是农技推广工作者!农技员!王汉清,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一米六五的个头,黝黑的脸庞,微秃的脑门,稀疏的头发,腰上总挂着一大串钥匙,手里不时拿根烟,裤管往往是卷起一段且沾些泥巴……40多岁的王汉清,看上去不折不扣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农;而一与他打交道,其爽朗的笑声、朴素本色的气质、耐心而专业甚至带些激情的解说,立马让人感到亲切与振奋。
  1980年,农民的儿子王汉清从湖南浏阳市坪头山中学考入湘潭地区农校读农作专业,1982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浏阳市镇头区农技站技术员,1989年至1990年任永安镇农技站站长,1991年调市种子公司任业务经理,1992年至1995年任北盛区农技站站长,1995年撤区并乡后任永安镇农技站站长。今年11月17日,他因过度劳累溘然长逝。
  在基层农技推广战线上工作27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凭着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满腔热情,凭着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攻克了一个个农技难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广袤的田野,用赤诚传播现代农业信息、提供农技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朋友的高度评价:他连续9年被市农业局评为优秀农技站长,连续9年获得市政府嘉奖,连续5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省市农业丰收奖;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他作为湖南省基层农技站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农业调研会;2009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永安万亩超级稻示范基地视察时亲切接见了王汉清;而就在他过世的当天,长沙市农业局已将他推荐为200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农民:他是个大好人,他这样的技术人员真难得


  连日的阴雨后,煦暖的阳光照耀着永安镇礼耕村的田野,成片的油菜不断抽出新叶,勃勃生机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
  “就在入院前一天,虽然身体不舒服不便行走,但他还是开着车沿319国道、永丰公路检查了一遍冬种落实情况。”礼耕村村主任苏典顺指着眼前2900多亩冬种油菜说,“这里每一丘田都洒下了他的汗水。”
  永新社区永明组田野间,笔直的标准渠,平整的机耕路,丰收后的农田一片宁静。永明组46户村民,200多亩水田,现在都是“双超双抛”的受益者。今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永安万亩超级稻示范基地视察,看的就是这一片超级稻,当时王汉清在这里向总理汇报了推广超级稻的情况。
  “是2002年开始推广的,试种新品种后,有些人还是像以前一样疏于田间管理,除草、杀虫都懒得去理。”永明组组长易家豪说,王汉清不但及时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指导,还安排人手进行田间管理,“从育秧、施肥到除草、杀虫,甚至放水灌溉,不论大事小事都管,就跟保姆一样,他几乎每天都来,晒得跟我们一样黑。”为了打消农民试种的顾虑,王汉清还郑重承诺:即便是制种失败了,他也按照亩均产补偿给农户。他的坚定执著不但感动了农民,也感动了土地,超级稻试种大获成功。
  2009年4月,通过多方协调,王汉清争取到袁隆平院士第三期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制种项目,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定点在礼耕村新胜组的60亩田里试种。当他满怀欣喜拖着种谷去礼耕村召集农户开会时,没想到听到的却是一片质疑声:“制种,科技含量那么高的活我们肯定干不来”,“要是种没制成我们连饭都没的吃了”……王汉清耐心地给农户做工作,但是接连三次动员会下来,还是没有一个农户敢吃这个“螃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邓启云得知农户都不愿意制种,只好把试验种子又运回了长沙,准备另寻试验基地。眼看着自己辛苦争取回来的项目不能实施,农民又错失了一个好的增收机会,王汉清实在是不甘心。种谷运走的当天晚上,他再次逐一去农户家上门做工作,再一次召开动员会,会上他反复强调农技站会提供全程服务,技术方面不用担心。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他郑重承诺:“即便是制种失败了,我补偿600公斤/亩给你们。”农户们被他感动了:“不说别的,就为了你这句话,我们种了。”而这时已是凌晨2点钟,回家后他只稍微打了下盹儿,天一亮就开车去长沙把试验种子运了回来。
  制种比种常规稻的技术含量的确要高得多,为此从下种到种谷收割王汉清都亲自负责。为了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他购置了大型的农药机械,考虑农民去市场上零散买农药成本高、质量又靠不住,他亲自去浏阳批来农药并配好。眼看着快抽穗的禾苗要遭干旱了,他又买来了水泵、水管。为了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他带着农技站的人亲自除杂、保纯,种子收购时怕农户没经验包装口子封不好,他就自己动手打了一天的包。“免费种子、农技简报都是他亲自送到我家的,以前跟他不熟,只是经常看到他在田里,和我们一样晒得黑黑的,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还不知道他是站长。”村民王利国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的栽培,种子丰收了,在全国同类制种基地中实现了最高产量,袁隆平院士到试验田视察后对种子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农户也因此每亩地平均获利2300多元。当初最不愿意种的村民苏双全每亩更是获利2500多元。苏双全既高兴又骄傲:“我们制的种子是要送到海南去搞研究的呢!”
  在永新社区石塅片,丁国栋老汉指着自己的堂屋说,王汉清已经在这里为农民朋友上了几十次技术课,从育秧、施肥到除草、杀虫,甚至放水灌溉,田里的大事小事,他都一一详细为大家讲解。2000年下半年,有一次,王汉清带了一张碟为大家讲解旱育抛秧技术,结果堂屋里坐满了人,有的还站到了禾场上,“我们组上只要是作田的都来了,当时放了两个小时”。
  农技员陈敏从1993年开始和王汉清共事,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推广旱育抛秧技术时,他这位大哥对工作是怎样的执著。“1997年我们开始推广旱育抛秧技术,这样可以节省农民耕种成本,减轻劳作强度,但很多农民认为前几年推广的旱育插秧已经很好了,亩产可以达到480公斤了,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当时站里感到很头疼,王汉清就买来两台放映机,找来相关技术录像带,带领工作人员一个村一个村去做工作。“当时是3月份,天还很冷,白天农民又多不在家,我们只好晚上骑着摩托车去,跑遍了所有村,放映了48场。”
  经过耐心细致做工作,当年推广旱育抛秧新技术20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现在大家都接受了新技术,4万多亩都是‘双超双抛’(早晚稻都采用旱育抛秧技术种植超级杂交水稻),今年早稻亩产达到620.3公斤,省专家组测产后说是全国最高产量。”陈敏说。
  2007年底到2008年初的一场大冰灾,使冬种作物面临灭顶之灾。望着菜叶、茎上结了厚厚的冰层,王汉清心急如焚。为防止全镇11431亩油菜被冻死,王汉清组织农技站的同志,调集物资,奋力抗灾。他们喷施德国产恢复剂“植物动力2003”近两吨,洒施尿素40多吨,最大限度降低了冰灾造成的损失。他还到受冰灾影响最大的红旗村,顶着寒风,踏冰而行,在田间地头三天步行30多公里,给农民打气,指导农民科学管理与培育。2008年5月油菜收割后农民一打算盘,仅红旗村亩产就达到了132公斤,比正常年份还高出了26公斤!
  王汉清长期与示范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记录新技术的优缺点,新品种的播种、移栽、管理及效益分析情况,并整理资料,觉得可靠了,再组织大面积推广,在推广中仍坚持实地指导,带领全站员工手把手地教,直到农民学懂、弄通、会用为止。刮大风,他担心的是果农;下大雪,他关心的是菜农;连续阴雨天,他揪心的是烟农如何保苗防病……
  刚参加工作时,王汉清任杂交稻制种技术员,在那些日子里,为准确预测水稻花期,他整天守在田里,连吃饭都顾不上,更不用说回家了。村民们排着队,轮流给他送饭,一有空就把他请到家里指导技术。
  日子久了,他把农民当亲人,农民把他当兄弟,村民有困难就请他帮忙,遇事跟他掏心窝子。
  1987年他结婚时,40多户村民赶了十几里路,到他家里祝贺。
  2009年11月21日晚在他的追悼会上,数百农民自发前来悼念,现场哭声一片;次日早晨在他的出殡途中,不断有村民眼含热泪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不断有村民燃放鞭炮相送这位好兄弟……


  同事:他曾冬天打赤脚下水田为我们示范,去世前一天还在带我们跑项目


  “他的病已经七八年了,但他没放在心上,身体不舒服了就随便吃点药应付一下,没有认真检查过。”共事14年了,副站长邓启长太熟悉王汉清了。
  “他总是放不下工作。”邓启长双眼湿润着说,今年上半年以来,他总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做事力不从心,但他从未向亲人、朋友透露半点。原本想趁着国庆长假去做全面检查,却因为忙于冬季油菜播种工作,八天假一天都没休,看病的事也就抛到脑后了。
  10月29日,王汉清和同事去市里办事,下午他突然感觉很不舒服,直冒冷汗。同事坚持要王汉清立即去医院做检查。做完心电图后,医生吓了一跳,说很危险,必须马上住院治疗。王汉清却说,农技站有事,不能住院。直到医生跟他急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住院期间王汉清时刻牵挂的还是工作,11月8日他转院去长沙的前晚,还回到站里组织开会,将工作安排落实了才走。而就在动手术的前一天,他还和同事一起到长沙市农业局跑项目,争资金。
  11月17日上午9时,长沙市农业局传来消息:王汉清被推荐为“200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令人遗憾的是,王汉清却没能听到这个再次对他工作给予肯定的消息———由于冠心病严重,当天晚上,王汉清永远地离去了……
  回忆起王汉清,人们伤心不已。在当地,很少有人称王汉清为“王站长”,他的同事一般称他为“大哥”,同事亲人病了他多次去探望,同事亲人去世了他主动帮忙料理后事,同事家中有困难他带头资助。
  2007年的一个夏天,农技站的孙健穿着拖鞋穿梭在红旗片的试验田里,专心地记录禾苗生长情况。当时的机耕道还没有完全硬化,田埂上长满齐膝盖的杂草。突然孙健尖叫了一声,他的脚猛地抽动了一下,感觉一阵麻痛。只听见禾苗梭梭作响,还没等孙健回过神来,一条小花蛇已经跑得不见踪影。孙健一看脚,没有出血,只有一个红印子,万分庆幸。回到农技站时他发现脚不痛不痒了,只是有一点红肿,估计没什么问题也就没太在意。午饭后闲聊时王汉清知道了这件事,平日里和眉善目的他突然变得严厉起来,狠狠地说了孙健一通:“你怎么可以这么大意呢?走,跟我去医院。”说完就把孙健拉上车送到了浏阳中医院。
  站里的技术人员都清楚地记得,2006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一天,为了让大家掌握水稻节氮降污试验要领,王汉清脱掉皮鞋和袜子,光着脚站在试验田中央,拿着皮尺为大家做技术讲解。当时别的技术员穿着套鞋下田,都被冻得嘴唇发乌。
  “他与我们亲如兄弟,只差没有血缘关系了!”一提起王汉清,邓启长眼睛就红了。
  农技站工作人员潘芳说,王汉清皮肤黝黑,看上去很严肃,但是与他一接触,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随和、心很细的人。2007年,她的父亲患上冠心病后,王汉清没少去看望。今年3月,她父亲因病去世,而她又只有两姐妹,正为父亲的丧事一筹莫展时,王汉清带着站里的同事早晨5点就赶过来了,并将站里仓库腾出来,帮助她办完了这件大事。
  2009年8月20至31日,连续十一天,在30多度的高温下,王汉清带着农技站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的炙烤在田里帮农户赶花授粉。一到中午他就让农户赶紧回家休息,而他自己则匆匆扒几口饭就又带农技人员去田里了:细致观察制种田开花情况,发现哪家的花粉多得可以赶了,他就打电话通知那个农户出来。“后面几天实在是又热又累,边角余地的禾我就懒得赶花了,王站长知道后二话不说拿起长竹竿就去田里帮我赶,说是边角余地的也不能浪费。”每次说到这儿,农技员谭军总是感动不已。


  亲人:谁都在他心里装着,但他连自己穿多大码子的衣服都不知道,那么重的病得了七八年,他也是死前十几天自己才晓得


  11月22日早晨,永安镇集镇上的农技站小院沉浸在一片悲恸中。低回的哀乐声中,王汉清的女儿捧着父亲的遗像,脸带泪痕地走在送葬队伍前列;亲友们举着洁白的花圈,将王汉清的骨灰送往附近的公墓山安葬。
  葬礼后的王家因少了男主人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冷清了许多;王汉清的母亲静静呆坐,长子的百般呵护从此远去了;王汉清的妻子黄洪秀默默地整理着丈夫的遗物,今后下晚班回家,在校门口再也看不到丈夫前来迎接的身影;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低着头陷入回忆,她不得不学着慢慢适应没有父亲的疼爱……
  王汉清是重亲情的。在家里,作为长子,他主动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对母亲他总是嘘寒问暖、百般呵护,只要母亲哪里有一点点不舒服,他总是第一时间开车送母亲去医院就诊;作为女婿,他孝顺岳父母。在兄妹弟四人中,他是最有担当的大哥,十多年前大弟弟不幸发生车祸,他得知情况二话不说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一万多块钱全部拿出来帮弟弟解决问题;作为丈夫,他给予了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妻子上晚班他按时接送,家里来客人,他怕累到妻子,总是先把菜买好、切好,妻子的同事看了都羡慕不已;作为父亲,他对女儿从严管教,同时疼爱有加。
  虽然王汉清一工作起来就不要命,但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去看望一下亲戚朋友,与他们话话家常。每年春节前夕,王汉清总要准备好一些鱼肉、水果等年货送到母亲和岳父母家里。
  因为工作忙,王汉清与正在长沙读大学的女儿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见面,王汉清都会不厌其烦地要女儿多吃一点,吃好一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但与农民打交道的时间多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1988年8月25日,正值杂交水稻扬花期,妻子出现预产征兆,王汉清一大早就赶到田里测花期,做记录,中午也顾不上休息。等他忙完田里的活儿赶回家时,已是下午5点,此时,女儿已出生2个钟头。
  2002年,永安镇首次承担袁隆平超级杂交稻100亩示范任务。这年3月,王汉清的父亲确诊为肺癌晚期,弟妹3个轮流守护,他却因工作忙,只能抽时间探望。8月上旬,父亲病危时,正值晚稻分叶期,他在田里忙着防病治虫,追肥管水。父亲离开人世时,兄妹4个,就他一人不在场。
  作为著名景点的长沙橘子洲头离农技站只有三十多公里,他今年国庆才和妻子、女儿去过一次,留下了此生第三张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
  他胸部痛了七八年,却一直当作普通胃病对待,痛起来就吃点胃药,有时走路都困难了他还认为是得了感冒,直到去世前十九天他才知道自己得的是严重的冠心病!
  黄洪秀说:“亲戚朋友无论是谁都在王汉清心里装着,唯独没有他自己;直到去世,他还不知道自己穿什么码子的衣服;27年间,有领导想提拔他从政为官,他拒绝了;有种子公司高薪聘请,他拒绝了;经商大潮中,全班40名同学有35人弃农而去,他依然不动;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中,丢掉了铁饭碗,他还要搞下去……”


  干部:有一年市农业工作会议上发了十四块奖牌,竟有十一块是他站里的!他打出了永安农技站这面旗帜


  一片赤诚,志在田野。27年间,王汉清为当地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生产适用技术80多项,新品种50余个,新肥料、新农药50余种,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推广优质稻4万多亩,使当地优质稻栽培面积达到90%以上,建起了超级稻、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种三产四”示范基地;他所带领的农技站连续10余年被评为浏阳市“十强农技站”、长沙市“示范乡镇农技站”。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产业基础,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基本途径。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王汉清和大伙儿零距离为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他们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改造传统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不遗余力。
  为了把农民引上致富之路,王汉清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提出了“综合开发山水、发展农家乐经济,以村为单元,整合资源,发展规模种养业,实现种养兴户、大户兴村”的思路。
  为了增强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王汉清把培养现代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按农事季节印发水稻、烤烟、椪柑等栽培管理资料到户,每年亲自给农民在经作、水稻、植保、烤烟等方面授课不下20次。
  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年来,永安镇涌现出了许多种植能手,有烤烟大户、果园经营大户、水稻种植大户、农家乐经营大户。他尊重村情民意,整合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在全镇范围内发展起多种产业经营。近年来,全镇单烤烟、油菜、小水果、农家乐等产业年增收在2000万元以上,以产业带动的农村和谐人居环境正逐步实现。每当看到这些,王汉清都会舒心地笑。“路还得靠大家自己走,我只是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只要大家日子好过,我心里也就踏实多了。”他曾经这样说。
  1995年开始,他大胆地引进推广旱育软盘抛秧技术,经过两年的推广,农民全面接受,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历史,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软盘抛秧栽培,保证了大田秧苗抛栽密度,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每亩可为农民增产40公斤稻谷。
  2000年开始,他始终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础来抓,积极推进了粮食、烤烟、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基地建设,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镇粮食与经济作物之比由2000年前的8∶2发展到现在的5∶5,形成了优质稻、烤烟、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种植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2007年永安镇被列为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实施重点核心试验示范区,王汉清带领全站员工通过一年努力,创建了核心试验区面积400亩,示范区1000亩,并认真做好了超级稻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实现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超级杂交早稻亩平产量为491.8公斤;超级杂交晚稻亩平产量为563.06公斤,充分发挥了超级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现项目总体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元月上旬开始,50年一遇的冰冻天气席卷湖南,王汉清带领全站技术人员与镇村干部走遍了永安镇的每一块田地。村民们的冷暖疾苦、抗冰害保作物的轻重缓急尽收他的心底,他及时撰写一份详尽的抗冰害保作物的技术措施报告,并向镇党委、政府作了专题汇报。为打开抗冰救灾工作局面,他下村入户一干就是二十余天,一天也没有休息。在抗冰冻即将结束的时候,由于连续昼夜工作在一线,这位在困难面前从不叫一声苦的硬汉子病倒了,感冒发烧到42℃,昏迷不醒,同事们及时把他送进了医院,等烧一退,他清醒过来下床就往村上走,他只说了一声:“冰冻天气,关键时刻,抗冰保苗事要紧。”村民们见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由于他的扎实工作、措施得力,为农民挽回损失数百万元。
  十多年间,王汉清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早、晚稻品种50余个。永安镇早稻优质稻面积由1995年的28%发展到2009年的98%,中、晚稻优质稻面积也由1995年的10%发展到2009年的90%,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又创办了“湖南浏阳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协会”和“湖南隆平米业永安种粮专业合作社”,农技站成功流转土地1038亩,为当地现代农业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还结合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与多年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积累的经验,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等报刊上,许多经验模式得以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汉清对事业执著,求真务实,默默无闻,为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立下了奇功。”永安镇主管农业工作的党委委员、副镇长黎正标说。
  “他是我们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我记得有一年,市里农业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十四块奖牌,他和他的团队竟得到了其中的十一块!”浏阳市农业局局长杨厚波这样评价王汉清。


  专家:他这个标兵没水分,他的思路还真超前


  有一位专家对记者说,王汉清这个标兵绝对没水分,他的思路还真超前……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日本引进的旱育秧,因抗寒抗旱,没有返青期,可以增产。作为南方稻区唯一的试验区,永安镇于1992年首次引进旱育秧技术。专家要求用稻草垫底、硫磺调酸,结果发现秧苗的根扎不下去,造成乱秧死秧。为此,王汉清没日没夜守在秧田里观察、一遍一遍地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用农家菜土育秧的新技术。经过三年努力,在全区普及推广,直接为农民增收粮食达5000多吨,使农民人均年增收60余元。
  在实施示范基地建设中也体现了王汉清的前瞻性。从2000年开始,他就把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础工作来抓。他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培育超级稻、油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了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能力强、带动效果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2年6月他积极组织创建永安镇农业科技示范场,面积16公顷。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该示范场已成为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田间学校,2003年7月,被农业部授予“湖南省浏阳市永安农业科技示范场”。
  2004年,永安镇被列为湖南省粮食丰产工程核心试验区。王汉清带领全站员工脚踏实地,认真实施,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了核心试验区面积4000亩,示范区3万亩,并配合专家做好50余项试验研究,较好地完成了该项目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任务和集成研究任务,取得了很好成绩。2006年经省部级考察,永安镇在2007年~2010年继续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第二期核心试验区。2007年,永安镇又被确定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项目的重点示范乡镇。永安超级稻示范区在王汉清的精心建设下已发展壮大成万亩示范基地,2008年9月5日成为第五届国际水稻会议的观摩现场。
  此外,王汉清创新工作,推动了农技站自身发展。按照体系建设要围绕稳定、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他的带领下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基层农技体系的管理和改革,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体系建设;三是探索农技服务产业化的思路,这些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走在省市的前列。
  岁末的永安乡村,万亩油菜郁郁葱葱。王汉清已不能看到来年春天的金色花海、密匝的菜籽,而碧绿的田地里分明闪动着他的同事们的身影,他们正沿着王汉清的足迹,行进在追求丰收的路上。

上一篇:那一面永远飘扬在岩广公路的彩旗 ——记文家市镇岩前村村支部书记李华林
下一篇: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记浏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退休老乡干部朱自明同志捐资助学先进事迹
浏阳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浏阳市行政中心 联系电话:0731-82875800 83630123 联系邮箱:lydj@lyd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