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面永远飘扬在岩广公路的彩旗 ——记文家市镇岩前村村支部书记李华林
1月28日,听到村支部书记李华林去世的消息,文家市镇岩前村的空气还是变得有些沉痛与伤感。虽然这几天关于李书记过度劳累、身体不好的消息总是断断续续传来,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无论是村民,还是同事、朋友和家人还是忍不住惊了一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寒意四起、雾霭沉沉的冬天里,他们永远失去了那个为了岩前村建设奔前走后却永远没有怨言的好书记。
“我原本不想做村里的工作,深知基层工作的繁琐。一次次打退堂鼓,华林书记却一次次劝我,出来为社会、为乡亲们做点事情。而今,挚友远去,他却清晰地活在我的灵魂深处……”李华林的同事兼挚友,岩前村村部支委李凡明的声音里无比伤感。
“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精神柱子……”村妇女主任邓海红谈起这位兄长般的支书,忍不住失声痛哭。
“十多年来,他的拼命三郎形象一直都让人心疼。为了修这条岩广公路,打通湘赣之阻,在工地上,身上带了药的他却没有时间吃……”岩前村的村民们如是叹息。
“为了帮助工厂完成扩建,为了做二十余位村民的工作,他硬是撑到了凌晨三点。如果没有他,我们这里的众多企业怎么扩展得起来?……”港园花炮厂花的老板蔡东秀如是感叹。
“他在信里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但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这个几乎没有时间的爸爸,拿回家最多的是文件。他一直愧疚的是没有挣钱回来,还经常从家里拿钱出去修路、做公益。这样的爸爸,却再也回不来了……”李林华的儿子李悦说起这个“不称职却让自己感到很骄傲”的父亲,眼眶红肿。
是什么,让数千村民为一位最基层村干部的去世让人悲伤、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身边的好友和同事为这位良师益友的离去忍不住失声痛哭?
是什么,让这位“不合格却仍让家人感到骄傲”的父亲让儿子如此震撼与悲痛?
又是什么,让岩前村村民只记着他乐呵呵的面孔,记着他的无私与种种好?
那些喉头哽咽、言语发颤的追忆,让人忍不住落泪。他,带走的只有自己因劳累过度的躯体;带不走的,却是一颗永远建设岩前的心。这场告别的聚会,也许是这位没有怨言、一心为公的村支部书记的个人约定:也许,活在时间的隧道里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传说。但是,请让我,永远地停留在岩前村——这片生于斯长于斯,一生深爱的土地上!
“出来吧,多为社会做点事,多为乡亲们做点事”
谈起自己的挚友李华林,同事兼挚友,岩前村村部支委李凡明的声音里无比伤感。对这位昔日里的朋友,他比常人有着更多的知根知底——
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华林从浏阳农业机械厂出来后,转到了文家市煤矿工作。改革春风正拂的八十年代,李华林带着几个人做养殖业,那份创业精神强得让村里人都艳羡。
1998年,文家市镇的广胜村与岩丰村合并成了今天的岩前村,李华林毅然放弃了自己年收入十多万的华林修理厂,邀自己出来做点事。“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没有出来多为村里做点事的话,那么岩前只有等着受苦受穷的份儿……”一次次的犹豫与徘徊,一次次的鼓励与劝勉,在这对亲如兄弟的挚友之间展开了。
“我深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繁琐,一次次打退堂鼓,正是华林大哥的动员,才让我从自己的企业分一部分心出来,为村里做点事。说句实在话,现在即使有人出五万的年薪,我们这些办企业的未必真想做基层工作。这些年,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接手村里的综治工作后,是李华林一点点手把手地教李凡明写调解书,告诉他如何处理村民的矛盾等等。
“南乡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做,他会因此而整夜无法入眠;岩广公路没钱修,是他出面去磨嘴皮子募钱;企业扩建,他凌晨三点跑去做工作,让村民深知扩建于村里也是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2002年农电整改,他私人为村里垫付5000元,修路他再次掏腰包7000多元;先进林业员、浏阳市十佳调解员……点点滴滴,细微的背后是他想为乡亲们做点事的真心与诚心。”在李凡明的心里,一个人最能告慰自己良心的是,他为人群付出的远比人群给他的要来得多。而,自己的挚友兼同事,李华林将一颗村干部完整的心已经交付了岩前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为了修岩广公路,他身上带了药却没空吃
共事12年,李华林的认真负责与懂得体谅人在村长蔺万丰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那么几次,这位七尺男儿兀自讲了许久,却突然停下来略带茫然与失落地看着李书记坐过的办公桌黯然伤神。也许,这个身影是蔺万丰心里一个难以抹去的痕迹——
1993年,岩前村还是一个信息闭塞,落后的小山村。看电视,成了村里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村里的电视信号总是忽闪忽闪的,信号极其不好。这,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时抱怨,同时也引起了李华林的注意。
“没有办法,作为村里的主心骨,只好宰你们一次了。”作为村支部书记的李华林带头,和蔺万丰、刘付检每人掏了3万元。跑长沙,去浏阳,买材料,请技术人员,一阵忙活后,村里安上了有线电视网络。看着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看着电视的相邻,李华林的笑容疲惫而欣慰,心里同时有了另外的打算。他,想要将村里的文艺活动丰富起来。于是,村民们又看到了一个这样的书记——自己掏钱请老师,每天开着车带村里的文艺骨干分子去镇上学习打军鼓、跳舞,回来后再由这些文艺骨干分子教授村民们。“广场文化的活跃,与李书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文化活动一多,那种团结和谐的感觉也就出来了。”不少村民曾如此高度评价李书记的“功德”。
而这最近的六年里,李华林留给人的印象是永远在修路的工地上。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李华林硬是带领村里人修了10.5公里的村级公路,架了4座桥。而岩广公路,耗时6年,耗资400多万,“这些钱都是他一点点朝人要来的,一点点募集起来的……”
“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修岩广公路的日子里,他比操办宝贝儿子的婚礼更上心。”这六年里,为了打通湘赣边界的“肠梗阻”,蔺万丰眼里的李华林经常是早饭中饭一起吃。有眩晕的毛病,妻子配备好的药方在身上,却不记得吃。
……
“如果他不那么操心的话,不那么认真的话,绝对不会这样早就走了。”斯人已去,这些彼时的细节,只能永远地停留在蔺万丰的心灵深处。那些过去的事,过去的时光,在他心里,李华林也许是位“过于投入角色”的村支书。
那一盏灯永远地亮在了我心里
浏阳市平安建设达标村、文家市镇文明村……这一个个的荣誉与收获,就像一盏盏的灯亮在了岩前村村民们的心里。而在村妇女主任邓海红的心里,自己始终扮演着一个虔诚的阅读者角色,默默地感受着李华林良师益友的工作方式。
生活中,他和我们就是兄弟姐妹;工作起来,更是没有你我之分。那些鲜活的细节,使得邓海红格外怀念李华林这个“岩前村的精神柱子”。虽然工作上也挨过李华林的骂,但仍会被其直爽、真诚、善良的人格所折服——
2003年下半年,一位住在广胜冲的孤寡老人邓方厚怎么也想不到。在闭塞的住所,是李华林书记带着自家的电线,请了工人,把电安进了老人破败寒酸的家。这位一生都没有用过电灯的古稀老人,满眼是泪,干瘪着嘴却没有说出一句话来。电安好那天,天色渐渐黯淡,房间里的灯却温暖地亮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让李华林书记在邓海红的心里却有了完全直观的注解。2009年12月,邓海红的女儿突然犯病。正一筹莫展的她碰到了李华林,“李书记二话没说把我们先是送到了岩前卫生院。”下午五点多,女儿的病情再次加重,李华林顾不上自己没有吃饭,开车将母女俩送到了文家市镇医院。等到入院手续什么的都办好后,李华林捧来了两个热腾腾的盒饭。自己,却饿着肚子扎进了暗夜的回家路。而那时,看看表,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第二天,得知小女孩转院浏阳的人民医院,李华林再次开车前去探望。
那份亲切感与熟稔感,在邓海红的心里一直把李书记当成了自家的兄长。而今,这位可亲可敬的兄长走了,与他彼时的那些音容笑貌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太饿了,请给我煮一碗面吧”
12月22日,是岩广公路通车竣工的日子。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忙碌了一天的李华林回到了村部,向住在隔壁的村民左小珍提了个要求:“忙到现在,今天还没有来得及吃饭。能不能给我煮一碗面吃?”
村部租用自家的房子办公已经很多年了,在左小珍的印象里,李书记是从来不开口麻烦别人的。有时遇到吃饭,喊他吃都不肯的那种。今天肯开口讨一碗面吃,想必也是饿极了。
正在打麻将的左小珍忙起身去厨房煮面。待把面煮好后,发现李书记坐在自己的车里睡着了,满脸的疲惫神情都让人不忍叫醒他。狼吞虎咽吃了那碗面后,李华林笑说自己“精神好多了”。
“熟悉李华林的人都知道,他以前是位生活比较注重细节的男人。有时,在工地上却是一身水一身泥。记忆中唯一讨要的这碗面,看着他吃的人都忍不住心里酸酸的。”左小珍说自己很不是滋味。
而今,左家二楼李华林的办公室空空如也。桌上,两份村级工作的总结材料和一支没有来得及抽的烟,让这个简陋的办公室显得更加孤寂。
看看,那些迎风飘扬的彩旗
“我自己是个医生,却没有留得住他。知道他有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身体不好,却没有强迫他去住院治疗……”作为妻子,李华林的妻子肖志珍心里的痛是外人无法体味的。相濡以沫几十个春秋的知心爱人,就这样去了,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医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
作为相濡以沫过了几十年日子的妻子,肖志珍也曾对丈夫有过怨言。从结婚起,李华林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家,能看到他的时候只有饭桌上;而更多的时候是诸如此类的电话打回来:“老婆,今天村上有做事的人没地方吃饭,你多整几个菜。”“村里的项目资金短缺,你取点钱给我先垫付一下吧。”
在肖志珍的印象里,这个男人不仅家里的事情管得少,还是典型的“不要命”的类型。身体不好,打点滴打到一半,听说村里有事,针头一拔就不见人影了。这,让作为医生的自己,也是无可奈何。煎好的中药,早晨出门未来得及吃,追着送出去却没有喝一口。
肖志珍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他的博大胸怀与奉献精神,也让她对他只好生出了许多的“放任”。他太忙,太累,而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一个人默默打理这个家,用有限的收入支撑全家人的生计;丈夫从村部带回了做事的人,自己一次次不嫌麻烦地做饭;每月1000多元私车公用的油钱、200元的电话费,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只能毫无怨言地往外掏;一次次修路、做公益事业垫付5000、7000之类大数目的钱,自己能做的就是默认与许可……
走之前不久,岩广公路竣工典礼,李华林把讲话稿带回家去朗诵。生怕自己说不好,一千字的讲话稿读了一遍又一遍。一连好几个晚上,作为妻子的肖志珍静静地倾听丈夫的试讲,却发现丈夫讲着讲着满是泪水。6年,近两千个日日夜夜,终于竣工的岩广公路,终于通畅的湘赣边界——肖志珍理解自己的丈夫。如果不把路打通,岩前村只能永远落后人一步。如果不把路修好,岩前村永远不会有企业落户。
竣工典礼结束之后,疲惫的李华林给妻子带回了一把红红绿绿的绸缎。“这是什么?”“典礼用的彩旗,帮忙洗洗,以后村上搞活动还用得着,省得以后再买。村上不富裕,能省一点是一点。”而今,那个两夫妻一起认真搓洗、晾晒彩旗的细节被刻进了肖志珍的心里。
“他曾给儿子写信,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说对不住我……谁想到他就这样离我们而去,那些迎风飘扬的彩旗,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物证。而今,他自己也如一面彩旗一样,永远地插在了岩广公路上,守着发展路上的车来车往。”悲伤欲绝的肖志珍深情地抱着这堆彩旗,久久不肯松手,伏在儿子李悦的肩上泣不成声。